近日,广东华侨中学第30届科技节在高中校区举行。5月22日上午,“智能未来”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暨科普教育研讨会在广东华侨中学举办。本次活动是广东华侨中学入选为教育部184个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后,首次举办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成果展示,包括科学家演讲、跨界圆桌对话、学生创新成果分享等精彩内容。
活动合影
研讨会伊始,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黄晓婷处长表示,广东华侨中学今天的活动是今年广州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希望华侨中学继续发挥优势资源,借国家、省、市大力推进新时代科学教育的东风,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培育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黄晓婷处长发言
广东华侨中学校长李子良表示,加强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未来,学校将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广东华侨中学打造成人工智能教育的典范。
广东华侨中学校长李子良致辞
学校聘用一批校外导师,包括高校教师、研究所研究员、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由李子良校长为导师代表颁发导师聘书。
李子良校长向专家颁发导师聘书
部分校外导师介绍
李淑
博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民盟科学院总支委员,省民盟生态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学术秘书,国际PADI一级潜水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珊瑚礁与全球变化,先后到广东省沿岸、海南岛沿岸、南沙群岛等珊瑚礁区潜水考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论文曾获得广东省科技创新奖、海洋湖沼学报优秀论文奖等
蔡敬衡
1998届校友,中山大学副教授,中山大学数学学院统计科学系系主任。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广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运超
1998届校友,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政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中毒急救学组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高级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毒学组委员,广东省药学会重症用药专委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职业病学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急危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对危重症抢救、多器官功能衰竭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受邀参与省内重症中毒病人的会诊及学术交流。
黄智骞
1999届校友,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及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从业二十年间编曲作品两千余首,参与制作数张HIFI唱片曾获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曾获中国广播广告评选二等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曾六次提名美国好莱坞音乐传媒奖,包括最佳广告配乐及最佳游戏配乐等。曾担任2021年广东音乐人才培训班编曲班讲师。
全宇晖
2004届校友,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工程博士导师、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生导师,广州市菁英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参与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篇,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广东计算机学会青年学术秀一等奖等奖项。
一、科学家演讲,传递科学精神
图像全聚焦,让清晰度远近皆可兼顾
毕业于广东华侨中学,现任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的全宇晖,为母校师生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如何让失焦的照片变清晰?这是近年来全宇晖专注的研究方向。
全宇晖向大家介绍了图像全聚焦技术是如何通过后处理对散焦模糊的图片进行处理,使得模糊的区域变得清晰。在解释全聚焦技术原理的过程中,全宇晖巧妙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做比喻,引导观众一步步解题。此外,为了提升效果与效率,全宇晖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模型,让模型自己去实现图片全聚焦。当然,模型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库”。从2021年起,全宇晖每年都会把新的知识编进模型中,让模型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不断提升。“挑战不会结束,我们目前正在攻关算法‘偷懒’的问题,而对于其他其他图像处理问题,比如手抖模糊去除、暗光图像增强、水下图像增强等,也可以参考所提到的思路,实现举一反三。“
仿真机器人
目前市面上普遍存在的是四足机器人,尽管四足机器人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许多工作任务,但它们的运动方式仍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僵硬,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运动效率和运动场景,不能像真正的人或动物行动自如。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研究所所长黄凯教授团队,研发出了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为了让这款机器人不仅在外观上,更在行动上接近真实的老鼠,黄凯及其团队模拟了真实老鼠的形态和肌腱驱动系统,特别设计了一条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脊柱,它不仅能支撑机器人的体重,还能灵活地伸展和弯曲。这一设计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静态稳定性、行走速度和转弯灵活性。黄凯教授的创新并未止步于此,他将这种仿生技术扩展应用到小老鼠机器人的其他部位,比如具有探测功能的老鼠胡须。这些创新为智能机器人设计和功能的实现,以及运动控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老人与海——耄耋老人为什么这么拼?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李淑,带来了中国版“老人与海”的分享。她讲述了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赵焕庭一生致力于南海诸岛研究的故事。
尽管早在2003年就已经退休,赵焕庭还是坚持科研工作,每天凌晨4时起床,每日有四段工作时间,直到晚上10时30分,才会结束一天的办公室工作,没有周末、节假日。科学报国的梦想支持着赵焕庭耄耋之年依旧奋斗在一线,他的拼搏精神鼓舞了在场的学生观众。
二、跨界对话 人工智能助力未来教育
跨界圆桌对话
演讲结束后,本次活动主持人广东华侨中学副校长陈磊,和三位演讲嘉宾,以及特邀嘉宾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罗胜涛、广东华侨中学副校长麦剑文,围绕“AI+教育”展开跨界讨论。
嘉宾分享
围绕“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学生应该培养哪些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话题,全宇晖提出,要学会沟通和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人工智能沟通;黄凯建议学生要有好奇心,学好当下的知识,在智能时代下锻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这将是未来技术的基础;李淑博士则建议中学生应该注重实践和创新,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多加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谈及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未来教育的发展,罗胜涛提到,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教与学,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可以实现教学一体化、搭建平台对接竞赛、基地建设培养人才等。
麦剑文副校长分享
在研讨会的最后,麦剑文副校长结合侨中实际,为同学们深入解读学校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的探索,与大家分享未来的教育愿景。
学生提问
紧接着,现场学生积极向嘉宾们提问:对学业繁重的学生来说,如何能走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最终会主宰人类吗?被AI取代了职业的人该何去何从?嘉宾们也一一进行了回答。
陈磊副校长作总结
最后,陈磊副校长指出,通过今天的圆桌会议,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对于中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和教育创新的重要性。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助力他们成长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广东华侨中学的同学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AI+教育”,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他们有的分享了雏鸡性别识别装置,有的分享了监测车外目标快速接近的提醒装置,还有“美食慧眼”“车门安全预警装置”……学生们用人工智能的力量汇聚起一道道点亮教育未来的光芒。
罗钧同学介绍雏鸡性别识别装置
监测车外目标快速接近的提醒装置介绍
三、侨中教师示范课
百香果分拣机器人——数据中的植物学家
广东华侨中学信息技术一级教师,广州市越秀区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成员的张琳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科技课——《百香果分拣机器人——数据中的植物学家》。
张琳老师详细解释了百香果分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她提到,这台机器人能够实时收集每一个百香果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预设的标准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某个百香果不符合标准,比如太小、有裂痕或者颜色过浅,机器人就会迅速将其从传送带上剔除,确保最终分拣出来的都是优质的果实。除了介绍百香果分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张琳老师还谈到了它在农业领域的重要性。她强调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百香果分拣机器人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分拣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人工的负担。这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信息系统的组建
智能信息系统,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堆硬件和软件的堆砌,更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我们精心地设计、组建和维护。
广东华侨中学信息技术一级教师,广州市第五批青少年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广州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邱英杰老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同学们阐述了智能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随后,他详细介绍了智能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从硬件层面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到软件层面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再到应用层面的各种业务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邱英杰老师都一一进行了讲解。他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用生动的案例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智能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四、第30届科技节 高中校区师生创新成果展示
下午,侨中的师生们
带着他们的创新成果“登台亮相”
让我们一起
去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吧!
侨中教师团队
创新成果展示
学生创新成果展示
·
高校科研团队 创新成果展示
直播预告
5月25日19:30
三位专家将线上与大家共同探讨
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生该学些什么?
怎样有效学习?
欢迎广大学生及家长
点击下方链接或扫码观看
直播预告丨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生该学些什么?怎样有效学习?
【媒体报道】
南方+
人民日报
中国网
中国新闻网
广东科技报
广州广播电视台
新华社现场云转播
央视频移动网转播
人民日报转播
扫描二维码观看报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