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22日,广州市学校科技特色夏令营广东华侨中学人工智能营第三、四天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依托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和高校、企业优质资源,广东华侨中学人工智能夏令营课程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让营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深度感受AI魅力,推动科技教育普及落地。
8节AI特色课
解锁“探究+思辨+应用”人工智能原理
当日,8位省科技骨干教师分场地主导8门特色AI课程,以“原理探究—思辨深化—应用创新”为路径,将前沿科技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内容,让营员在沉浸式体验中解锁多元技能。
一、原理融生活 AI探索“活”起来
胡童欣老师的《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课上,聚焦AI“三起三落”发展历程,以2016年李世石与AlphaGo人机大战为生动案例,还原李世石“神之一手”的经典瞬间,还通过智能语音交互演示、自动驾驶技术视频等,直观展现AI日新月异的应用变化,为后续实践课程筑牢理论基础。
同一时段,黄楚敬老师的《人工智能与时尚》课从生活服饰切入,营员们借助“秒画”工具生成首件专属AI设计服装,亲身体验淘宝AI试衣间的便捷,对比传统服装设计流程与AI文生图的Transformer扩散模型原理,最后围绕“AI 是否会取代传统设计师”展开热烈讨论,实现技术与生活的深度联结。
林丽玲老师的《智能台灯》课成为当日“人气焦点”。课堂上,老师用趣味动画拆解语音识别核心原理,营员们分组录制“开灯”“调亮度”“换颜色”等语音样本、训练专属识别模型,再进入3D虚拟仿真实验室,用图形化编程搭建台灯控制逻辑,成功实现“语音指令操控台灯”的小目标,在“玩中学”间点燃 AI 探索热情。
与此同时,欧阳晓聪老师的《智能分拣先锋:打造你的分拣机器人》课聚焦AI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营员们先在仿真系统中熟悉虚拟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与运动逻辑,再通过拖拽图形化模块,设置“扫码识别 — 品类判断 — 精准投放”的完整指令,反复调试后成功完成“快递分拣任务”,直观理解AI“感知 — 决策 — 执行”的工作流程。
二、实践悟伦理 AI认同“进”心间
下午,四门特色课程分场或先后开展,既拓展AI在生活、文化场景的应用边界,更通过“案例讨论+意识引导”的方式推进伦理教育,让营员在思辨中树立“科技向善”的认知。
聂明丽老师的《智能快递柜机器人》课与上午分拣课程相辅相成,营员在仿真实验室搭建虚拟快递柜模型,用图形化编程设置“扫码验证—柜门控制—存取提醒”功能,模拟存取场景,轻松感受快递柜背后的AI技术;同一时间,欧艳芳老师的《机器写诗——一朵花读懂一座城》课以传统古诗词引入,带领营员设计AI写诗软件,明晰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区别,课后围绕AI创作伦理展开讨论,深化技术思考。
杨志柯老师《人脸识别考勤的数据安全与伦理原则》课结合校园场景,解析人脸识别原理、讲解数据安全要点,引导营员思考隐私问题,树立数据安全意识;随后,谢景昌老师的《乐动启智:AI 技术之“一双智慧眼睛”》课聚焦AI视觉识别,营员用mind+图形化编程降低学习门槛,通过摄像头体验动作动态捕捉,系统学习KNN图像分类算法,课后深化对AI识别技术的认知并探讨伦理问题,展现较强思辨能力。
三、AI+传统艺术 为当日学习画圆满句号
谢玉婷老师带来《AI与青铜的对话:吹塑纸版画的数字纹样生成》,为夏令营第三天画上圆满句号。课堂上,营员们亲手作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AI与传统艺术结合的魅力,不仅收获了创作的乐趣,更对AI的多元应用有了新的认知。
四、硬核科技+沉浸体验+跨界融合 点燃AI价值新认知
第四天,2025 年广东华侨中学人工智能营开展研学之旅。从课堂到企业,从实验室到产业前沿,研学通过“硬核科技 + 沉浸体验 + 跨界融合”带领营员走进广汽科技馆、中山大学实验室,在社会研学中触摸 AI 的温度,深刻感受科技赋能未来的无限可能!
广汽科技馆:穿越 “未来出行实验室”,见证汽车科技新纪元
“一脚踏进馆,就像走进了汽车科技的未来蓝图!”当营员们踏入广汽科技馆,瞬间被满馆的硬核技术与科技氛围包围——这里不仅是“出行黑科技”的展示地,更是营员们读懂“AI + 汽车”价值的生动课堂。在核心技术展区,营员们触摸汽车工业的“心脏”。广汽工程师向学员展示广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动力总成技术,如2.0ATK混动发动机和钜浪混动系统,学生直观理解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混动技术节能逻辑。超倍速电池、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等安全高效技术,配合AION系列车型底盘结构更令营员们大开眼界。
互动实践区里,“科技 + 跨界”的体验让营员们直呼“意想不到”!人形机器人端坐在古筝前,指尖灵活拨动琴弦。数字大屏实时显示碳排放数据,展示氢燃料电池系统与可持续能源生态布局。
从技术认知到产业洞察,营员们真切感受到企业对未来可持续生活的诚意,也读懂了AI“让出行更环保、更智能”的深层价值。
中大实验室:走进科研高地,点燃科技报国使命感
如果说广汽科技馆是“AI + 产业”的实景课堂,那中山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机器人实验室,便是营员们亲身体验“AI+科研”前沿的绝佳窗口。作为国家系统工程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这里的每一项成果都让营员们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博士,机器人能在火星上工作吗?”“导航系统怎么避免被干扰?”博士们不仅耐心解答营员们的问题,还分享了“智能无人方向”“网络信息方向”的最新成果。营员们还进入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实验室参观。
第四天的研学之旅,是“硬核科技”的启蒙,是“沉浸体验”的感动,更是“跨界融合”的启发。从广汽科技馆里读懂“AI 赋能出行、守护生态”的企业担当,到中大实验室里点燃“科技报国、创新探索”的少年志向,营员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读懂了AI的社会价值 —— 它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能让生活更美好、让国家更强盛的力量。
五、营员感想
本次夏令营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ESP8266模块学习和智能家居编程实践,我掌握了物联网开发的基本流程,真正体会到硬件与软件结合的乐趣。最让我震撼的是AI绘画和写作功能,原来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发挥如此强大的创造力。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编程能力,更让我对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
——廖伟创
在夏令营中,我最大的收获是体验了人工智能的全栈开发。从硬件连接到系统集成,再到AI创意应用,每个环节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完成智能家居项目时,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学习了新技术,更培养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经历非常珍贵。
——刘瀚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