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意未消,新学期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们迎来了充满变化与挑战的阶段。
初一、高一的你,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陌生的环境、升级的挑战、亟待建立的关系...这一切或许让你在勇敢探索的同时,也偶尔感到孤单和迷茫。请知道,每一种感受都真实而值得尊重,你正在完成的,本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适应过程。
初二、高二的你,正行走在承前启后的桥梁上。从假期的舒缓步入校园的紧凑,心灵的节奏需要时间来调频。若你感到些许浮躁或倦怠,那不是落后,而是身心在向你发出需要关怀的信号—倾听它,便是成长的智慧。
初三、高三的你,正奔跑在梦想的冲刺线上。沉甸甸的书本背后,是沉甸甸的理想与期盼。我们既为你的专注与坚韧喝彩,也深切地懂得那背后的压力与付出的重量。你的每一分努力都值得被肯定,你的每一刻疲惫也更值得被温柔接住。
无论你正处在哪一个阶段,请记住,在奋力追逐远方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忽略那个正在努力发光的自己,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成长的世界里,你最应该温柔以待的人,就是你自己。
这个新学期,让我们从学会“自我关怀”开始,这不是一项额外的任务,而是为你注入力量、让前行步伐更稳健的内在源泉。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成为自己最坚定的支持者,在风雨中为自己撑起一把伞。
一、重新认识“自我关怀”
唤醒你内在的守护者
在我们将“自我关怀”这份礼物亲手送给自己之前,或许需要先轻轻地为它拂去一些常见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会成为我们善待自己的无形障碍。
自我关怀,绝不是...
它不是“放纵的借口”:它不是考试失利后说“算了,我就这样了”,然后放弃努力。相反,真正的自我关怀会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先承认自己的失望:“这次成绩确实不如预期,我感到很难过,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安抚情绪后,对考试失利进行具体分析,哪部分失分多,哪部分知识点还没掌握好,还需要为此作出什么具体的行动等。这种态度既接纳了情绪,又采取了积极行动。
它不是“娇气”:它不是只顾自己感受,不管他人和学业。很多学生觉得花时间照顾自己的情绪需求会占用学习时间,或者认为关注自己是在忽视他人。恰恰相反,它如同飞机的氧气面罩,只有先确保自己能够正常呼吸,你才有能力和能量去做接下来的事情、去帮助身边的同伴。一个耗竭的自己,无法真正地关爱他人。当你觉得疲惫时,与其硬撑下去,不如让自己放松一下,允许自己做几个伸展运动,喝杯水,到教室外走一走,用片刻的休息代替严厉的驱赶,休息好后,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它不是“不够坚强或软弱”: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脆弱”常常被等同于“软弱”,承认自己的局限和脆弱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传统观念中的“坚强”往往要求我们,压抑负面情绪:“不能哭,要坚强”;否认困难存在:“这点小事没什么”;追求完美表现:“绝对不能出错”。但真正的坚强是有勇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仍然展现真实自我。所以请允许自己感受到焦虑,但依然坚定地走进考场;承认演讲前的紧张,但依然勇敢地走上讲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依然愿意大胆做出尝试,这些都是内在力量的真正见证。
自我关怀,原来是...
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将自我关怀系统性地定义为一种充满善意与联结的自我态度,它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成分:
(一)善待自己:以支持替代批判
在痛苦或失败时,给予自己理解和温暖,而不是严厉的自我指责。通过激活我们的身体内的照顾系统,降低压力激素水平。
比如,当演讲比赛忘词时,对自己说:“公开演讲确实容易紧张,很多人都会这样。我能够勇敢地站上舞台,已经很了不起了,下次可以准备得更充分些,减少失误。”
(二)共通人性:联结而非孤立
认识到所有人的生活都会经历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什么情绪,悲伤也好,焦虑也罢,这些个人体验都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减少“只有我这样”的孤立感,而是用“其他人也会如此”进行替代,建立与他人的心理联结。
比如,转学到新环境感到孤独时,想到:“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每个转学生都可能经历这个阶段。我可以主动加入社团活动,慢慢建立新的友谊。”
(三)静观当下:平衡观察而非过度认同
以开放和不评判的态度觉察当下的痛苦体验,既不压抑也不夸大。带着承认的态度,静静地感受此刻自己体内正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压力与负担。不与负面情绪作坚决斗争,反而更有利于帮助我们调节情绪,避免自己陷入负面思维的漩涡。
比如,考试前感到焦虑时,先识别身体反应:“我现在心跳加快,手掌出汗,这是身体正常的应激反应。让我做几个深呼吸,这种感受会慢慢平复。”
二、为何我们常常忽略自己?
觉察“自我批判”的声音
许多同学可能会发现,对自己说一句温暖的话很难,但批评自己却“无师自通”。这并非你的错,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追求卓越”、“优绩主义”的社会文化,家庭、班级、人际中出现的“比较”的隐形压力等,让我们习惯了将外部的评价标准变成了自我苛责的武器。
要打破这个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学会识别自我批判的信号。自我批判的声音往往伪装成“励志”或“为你好”,但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请觉察你脑海中是否常有这样的念头:一种是“必须/应该”型的思维,比如“我必须这次考进前十名”或者“我应该时刻保持高效,不能浪费时间”,这背后是用僵化的高标准要求自己,缺乏弹性;另一种是“标签化”的倾向,比如一次没考好就认为“我真是个失败者”,或者不敢举手发言就断定“我太胆小了,没出息”,这是将单一事件或行为泛化,上升为对整个人价值的否定;还有一种是“贬低努力”的模式,即使成功了也归因于“运气好”,虽然努力了却觉得“还是不如别人”,这种声音拒绝承认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听完这个声音,你是感到被支持、有力量,还是感到羞愧、压力和想逃避?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自我批判在作祟。
敏锐觉察到“我正在批判自己”,这本身就是迈向自我关怀最重要的一步。它意味着你已经开始从习惯性的反应中挣脱出来,拥有了选择如何对待自己的自由。
三、自我关怀的惊人力量
为什么要练习它?
从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视角来看,自我关怀对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的中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更是一项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的关键能力。
(一)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有效缓解焦虑和压力
脑成像研究(fMRI)表明,当个体练习自我关怀时,大脑中与威胁监测相关的杏仁核活动显著减弱,而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腹侧前扣带皮层和岛叶活动增强。同时,自我关怀能够促进行政压系统(副交感神经)的激活,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使身体从“战斗或逃跑”模式转向“休息与消化”模式。这种神经生理变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情绪调节基础,使学生在面对考试压力或人际冲突时能够保持更平稳的心态。
(二)增强学习动机 促进学业进步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自我关怀能够通过满足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能力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内在动机的形成。相比自我批评引发的逃避动机,自我关怀培养的是掌握目标取向,即学生会更关注真正的学习与理解,而非仅仅追求表现和评价,当学生不把失败视为对自我价值的威胁时,他们更愿意挑战困难任务,展现更强的学术韧性。
(三)改善人际关系 提升社交自信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关怀能够增强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减少社交焦虑和防御倾向,自我关怀通过促进一种安全的内部工作模式,个体能够将这种安全感外化到人际关系中,即当青少年能够善待自己的不完美时,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他人。自我关怀让我们在交往中少一些批判和防御,多一些真诚和包容,这种内在的安全感使青少年能够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建立更深入和真诚的人际关系。
(四)预防心理问题 构建心理韧性
一些纵向研究表明,自我关怀是预防抑郁和焦虑的有效缓冲因素,其保护机制主要体现在减少个人的反刍思维——即反复思考负面事件的倾向。就像定期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一样,练习自我关怀就是在增强我们的“心理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减少焦虑和低落情绪的出现,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促进自我认同 助力生涯探索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期的核心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而自我关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让他们敢于尝试不同可能性,不怕失败和评价。这种探索的勇气对学生发现真正兴趣、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形成更清晰和稳定的自我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如何开启自我关怀之旅?
实用“心”工具
学习自我关怀就像学习任何新技能一样,需要具体的方法和持续的练习。以下是一些专门为同学们设计的实用工具,简单易行,随时随地都可以尝试:
工具一:即时情绪调节
(一)“呼吸空间”练习
当感到压力或焦虑时,给自己3分钟的时间:
觉察(1分钟):闭上眼睛,觉察当下的身心体验。注意脑海中出现的想法,身体的感觉和情绪状态,不需要评判,只是观察。
聚焦(1分钟):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跟随吸气和呼气的自然流动。
扩展(1分钟):将注意力从呼吸扩展到整个身体,感受身体的整体存在,然后慢慢睁开眼睛。
(二)“抚慰性触摸”练习
研究表明,抚慰性的触摸能促进催产素分泌,产生安抚效果,同学们可以尝试以下不同的自我触摸方式:
手放在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跳和手掌的温暖。
交叉抱臂轻轻抚摸或者拍打:给自己一个安全的拥抱。
按摩双手:注意力集中在触感上。
工具二:语言重塑法
(一)“好友对话”法
当遇到挫折时,问自己以下问题:
“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安慰他?”
“我会对他说什么话?”
“我会觉得他没用吗?我会因为这件事而不和他交朋友吗?”
你会怎么安慰你的好朋友,那就用同样的温暖的语气对自己说这些话,停止苛责自己,就像你不会苛责你的好朋友一样,把自己当最好的朋友去对待。
(二)“但是转换”法
当出现消极想法时,在句尾加“但是”进行转换:
“这次数学没考好...但是我可以找出问题所在”
“我现在很焦虑...但是这种感受会过去”
这是一种简单易学的认知调整技巧,专门用于中断消极的自我对话模式。当我们面临挫折或挑战时,大脑往往会自动产生消极结论(如“我做不到”“这次完蛋了”)。这种方法通过在这些消极想法后面加上一个“但是”,然后接上一个更平衡、更现实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看到全貌,而不是只关注事情负面的部分。
工具三:自我关怀一刻
(一)“三件好事日记”法
每天睡前记录今天发生的三件好事(再小都可以),包括“这件事是什么?”,“这件事情为什么发生?”,“在这件事里我值得表扬的部分是什么?”,“我当时的感受是什么?”。研究显示:连续记录21天,你的幸福感会显著提升。
(二)“滋养与消耗清单”法
制作两个清单,每天确保从滋养清单中选择至少一件事来做:
滋养清单:列出能让你感到恢复活力的事情(如:听音乐、散步、与好友聊天)
消耗清单:列出会消耗你能量的活动(如:过度刷手机、拖延作业)
当你开始练习时:选择1-2个最吸引你的方法开始;设定现实的期望,不要追求完美;请记住,即使是微小的练习也能产生累积效应。
当你遇到困难时:如果忘记练习,温柔地提醒自己重新开始;找到最适合你的方法,个性化进行调整;可以找朋友一起练习,互相支持。
最后,想提醒大家,自我关怀不是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魔术,不是必须每天完美执行的任务,更不是自私或自我放纵的借口;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种对待自己的新方式、一个需要耐心培养的习惯。
最后的最后,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邀请你:
从今天开始,选择其中一个工具尝试。记住,每一次你选择以友善的方式对待自己,都是在强化大脑的自我关怀通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小的练习会累积成显著的改变,帮助你建立更健康、更有韧性的生活方式。
你值得拥有这份对自己的善意和关怀。
资源支持
如果你感到需要有人倾听、陪伴,或想了解更多心理调适的方法,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始终是你温暖的港湾。我们期待与你相遇,一同守护心灵的健康与晴朗。
心理辅导中心预约方式:艺术楼207,现场预约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