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亲子时光怎么过?是计划带娃出门挤景区,还是宅家陪孩子追剧,或是盯着 TA 补作业?其实不用这么纠结 —— 不如和孩子一起读本书吧。

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亦曾言:“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通过阅读,孩子不仅能拓宽认知边界,汲取古今中外经典中的智慧养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专注力、深化思维能力,练就感知世界的敏锐洞察力。而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悉心引导。

由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许多家庭对孩子阅读的陪伴仅停留在幼儿阶段。其实家庭阅读,尤其是亲子共读 应贯穿孩子整个成长过程。进入中学阶段后,不少家长更是对阅读产生顾虑,担心大量阅读会挤占孩子写作业的时间,进而影响学习成绩。但事实恰恰相反:如今的考试愈发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各学科的阅读量都加大了,仅2025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量就接近 9500 字。若孩子阅读能力不过关,反而难以应对当下的考试要求。因此,家长应放下这份顾虑,积极开展亲子共读,让阅读真正成为孩子伴随一生的好习惯。

那么,在家庭中,我们该如何有效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呢?
在数字化时代,短视频、碎片化阅读不断挤占孩子的深度阅读时间,导致其注意力容易分散。十一假期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打造专属阅读空间:不用复杂装修,哪怕是客厅的一个角落、阳台的一张小桌,铺上柔软的垫子、再整理出近期想读的书,就能营造出温馨的读书氛围。让孩子参与布置的过程,如摆件的购置,字画的粘贴,让孩子对这个 “小角落” 更有归属感,更愿意主动坐下来阅读。

阅读书籍的选择是重点。可借着假期,带孩子一起挑选书籍 ,根据年龄段和兴趣,选几本涵盖文学、历史、科普等多领域的读物,若不知如何选,可寻求学校老师帮助,让老师推荐适合孩子所处年龄段的书籍,或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关注一些权威机构推荐的书单,或让孩子自主挑选感兴趣的书籍,毕竟“喜欢”才是坚持阅读的第一步。购置时尽量选择权威出版社的版本,确保内容质量。

亲子共读不仅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有效方式,更是增进亲子沟通、加深彼此理解的情感纽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简单的“共读计划”,比如每天固定 1 小时,选一本适合两人共读的书 —— 低龄段可家长读、孩子听,边读边互动提问;高龄段可亲子分段读,读完后聊聊书中的情节、人物和作者观点等。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孩子阅读时,自己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陪读,让家庭里充满 “一起读书” 的温暖氛围,而不是“孩子读书、家长刷手机”的疏离感。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包容孩子们看似不够“成熟的想法”,如读《文化苦旅》,孩子可能会说 “我觉得文化苦旅一点旅游的感觉都没有”。我们不着急否定孩子看法,而是先肯定“你能感受到这本书和寻常游记不同,特别厉害”,再慢慢分享自己的看法。
孩子在阅读中产生的每一个小感悟,都是他独立思考的开始。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 “这个故事好有趣”,也可以接一句 “哪里有趣呀?妈妈想听听你的发现”。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才会更愿意继续读下去,甚至主动找书读。

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时,不必局限于家庭小天地,可多带孩子走进图书馆、书店等。一方面,图书馆浓厚的群体阅读氛围,能帮助孩子更快沉浸其中,减少外界干扰;另一方面,图书馆书籍更新快、种类全,亲子可一同挑选新书,既能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又能进一步激发其阅读兴趣。哪怕只是带孩子去书店逛一逛,让他在书堆里挑选一本喜欢的书作为假期礼物,也是不错的选择。

广州图书馆
此外,还可积极参与社会上的阅读活动,如“南国书香节”、新书发布会、读书分享会、阅读之星评比等。 在参与活动中,孩子能看到 “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读书”,还能认识同样爱读书的小伙伴,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

2025年南国书香节活动现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十一假期正是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 结合的好时机。如果计划带孩子出行,不妨提前读相关的书,比如去海边旅行,先读《海底两万里》;去古镇游玩,如凤凰古城,可以先读一读沈从文的《边城》,让孩子带着书中的知识去观察现实,会有更深刻的体验。或者最近如果有阅读鲁迅的作品,不妨带孩子参观鲁迅纪念馆,让书中的人物与历史场景鲜活起来。

凤凰古城
在日常阅读时,也可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阅读《贝多芬传》后,可选择贝多芬的经典音乐作品欣赏,让孩子在听觉熏陶中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此外,还可鼓励孩子尝试 “阅读 + 创作”,如读完一本书后画插画、写读后感,让阅读从“输入”转向“输出”,深化对内容的理解。

广州鲁迅纪念馆
家庭阅读从来不是一场 “速成课”,从一起布置读书角,到假期里的每一次共读;从图书馆的漫步,到带着书本去实践,每一份用心的陪伴,都会在孩子心里种下“爱阅读”的种子。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借着十一假期的契机,成为孩子阅读路上的 “同行者”,陪他们在书海中慢慢探索,走出小我的方寸地,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