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研意浓,学术赋能正当时。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科研素养,助力教学实践向学术成果转化,2025年4月1日下午,广东华侨中学教研处特邀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知名教育专家丁之境教授莅临我校为两校区全体教师带来题为《基于课堂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学术写作与发表》的专题讲座。讲座以“立足课堂实践,深化学术表达”为核心,系统解析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写作的痛点与突破路径,助力教师实现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的双向提升。

陈凤华副主任主持专题讲座
一、学术论文的本质从实践出发,为问题而生
丁教授开宗明义指出,学术论文是对研究成果的系统化表达,其核心在于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科学方法探索解决路径。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他强调:“教师的研究应扎根课堂,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为出发点,注重情境性研究,追求实践创新,强调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和自我反思。”这一观点精准定位了教师科研的独特价值——将日常教学中的困惑转化为研究课题,在行动中提炼智慧,用文字赋能教育改进。

二、论文写作“破局之道”直面问题,科学建构
丁教授以"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视角,结合多年评审经验,直击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的四大痛点:问题意识不足、研究视角缺乏、方法运用失当、分析论证不充分。并就写作痛点提出破解策略:
1.凸显问题意识:按照“描述现象→问题归类→聚焦问题→阅读文献→问题学术化”的路径善于从实践中提炼研究问题。
2.框架先行:强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论证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的闭环结构,确保论文脉络清晰。
3.三要件聚焦:明确核心概念、精准界定研究问题、提炼创新性结论,避免泛泛而谈。
“读思行写研”五维修炼从课堂到学术的成长路径
丁教授提出中小学教师学术写作的总体修炼路径:
读:广泛阅读前沿文献,夯实理论根基;
思:在教学中保持专业思考,捕捉研究灵感;
行:将思转化为课堂实践,开展行动研究;
写:通过写作梳理经验,实现认知升级;
研:在持续迭代中创造教育新价值。
他特别强调:“教师的科研不在远方,而在每一节课堂、每一次师生互动中。自发而自觉的课堂研究,是名师成长的‘隐形密码’。”
以研促教,抵达职业幸福。讲座尾声,丁教授以“学术写作是教师专业生命的延展”寄语全体教师,鼓励大家将教学实践与学术表达深度融合,在问题求解中收获专业成长的幸福感。现场教师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性”,为科研畏难情绪提供了破题之钥。

学校武四海副校长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是学校“科研强师”工程的重要一环,未来将持续搭建平台,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学术型”转变,让课堂真正成为教育创新的源泉。
以笔为犁,深耕课堂;以研为翼,奔赴山海。广东华侨中学教师团队正以崭新的科研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