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创新的澎湃浪潮中,思维培养已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核心引擎。2025年4月25日,广东华侨中学秉持前沿教育理念,精心举办“为思维而教——思维共生课堂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汇聚八方教育智慧,深度探寻思维教学新路径,为教育事业开启了充满活力的崭新征程。本次活动覆盖多学科及特色选修课程,教师们以多元教学策略构建思维共生课堂,专家点评高屋建瓴,为思维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范式与理论指引。
一、学科课堂 思维共生的多元化探索
(一)语文 文以载道,思维在情理交融中生长
《与妻书》:情理共生,厚植家国情怀
广东华侨中学张媚柔老师讲授《与妻书》,以细腻的文本细读为钥匙,引领学生深入探寻林觉民“吾至爱汝”与“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抉择背后情与义的统一。通过与《石壕吏》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普通人与革命先驱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小家”与“大家”关系的不同抉择,在字里行间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专家点评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郭春曦:本课紧扣立德树人理念,全面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借助与《石壕吏》的群文阅读,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层层递进,充分展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卓越风采。若能在文本解读时更注重朗读,补充丰富的时代背景,将情感渲染得更为饱满,学生定能更深刻地体会《与妻书》“以情动人”的独特魅力。
《谏太宗十思疏》:析理明道,锤炼思辨能力
广东华侨中学范洪彬老师执教《言巧而理至——〈谏太宗十思疏〉的说理技巧探究》。课堂伊始,通过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归纳观点,把握文章逻辑脉络;随后细读文辞,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最后以读促写,开展情境练习。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精心构建思维共生课堂,有力提升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专家点评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郭春曦:围绕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设计的这堂公开课极具特色。聚焦论证思路、方法与语言等说理技巧,导读精准。以合理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确立观点句,紧扣文本本身的思路出发进行梳理,并完整地让学生分析论证思路,鼓励学生自主剖析语言,并通过以读促写实现学以致用。
《一滴水经过丽江》:科技赋能,人文与科学思维共振
广东华侨中学教育集团校番禺侨联中学柯华清老师讲授《一滴水经过丽江》。柯老师巧妙运用数字人工具,生动还原“水”的流动视角,极大激发学生感知课文的兴趣;同时借助AI智能体实时分析并解答学生提问,成功实现人文想象与科学思维的共生共融。
专家点评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郭春曦:柯老师这节课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紧密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课堂上借助AI智能体实现高效在线对话,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丽江的独特之美。
(二)数学 数海探幽,思维在问题碰撞中升华
《条件概率与全概率的智慧博弈》:情境激趣,激活思维冲突
广东华侨中学李小琪老师带来《条件概率与全概率的智慧博弈》一课。以医疗诊断谜题为切入点,抛出一个极具反直觉的概率问题(检测阳性但实际患病概率仅16.1%),瞬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真实问题为纽带,激发集体思维激烈碰撞。在从直觉猜测到数学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观点自然交锋,有人高估检测准确率,有人低估先验概率的影响。这种思维差异恰是“思维共生”的源头活水,通过深入讨论、大胆质疑与紧密合作,学生共同构建起更科学的概率思维。李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提供情境灵感与可视化创作,使教师成为学习的先行者,为维持课堂思维流的高质量交互,教师需持续丰富教学知识库。
《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的体积》:直观探究,思维在具象与抽象间穿梭
广东华侨中学陈兴老师授课《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的体积》。本节课巧妙结合实物与 GGB 软件制作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柱体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在柱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利用祖暅原理深入探究椎体的等体积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椎体体积公式,最后利用柱体和椎体的体积,成功探究出球的体积。
专家点评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新师范学院首席专家赵萍教授:为思维设计的课堂应具备四大核心要素:一是问题的情境化;二是情境要能引发认知冲突,避免为情境而情境;三是实现学生思维的可视化;四是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情境设计需具备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全程性首尾呼应,以及迁移性等特点。从这些方面来看,两位老师在思维共生方面均表现出色,完成度较高。
(三)英语 语通世界,思维在文化浸润中绽放
《B3U3 Listening and Speaking》:问题链驱动,解码文化意涵
广东华侨中学何家铭老师讲授《B3U3 Listening and Speaking》,精心设置多个活动,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听力学习美国食物的起源,总结中美食物的文化意涵,最后以对话形式宣传介绍一道中国美食。
专家点评
广州市培正中学副校长、广东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崔美龄老师:何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科学合理,形成两条清晰主线,一是听力中笔记策略的技能培养,二是文化多样性的主题意义探究。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在学生听力和输出活动后,能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有效实施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以食物为切入点,既锻炼了学生关键词、缩写和符号等听力笔记技巧,又有效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食物文化意涵的思维能力。
《U6 Reading Head to head》:文本解构,构建思维框架
广东华侨中学教育集团校番禺侨联中学彭健生老师授课《U6 Reading Head to head》。彭健生老师聚焦议论文结构教学,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逻辑并补充支持性细节,在读写迁移中提升批判性思维。
专家点评
广州市培正中学副校长、广东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崔美龄老师:任何课型都应高度关注思维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彭老师处理文本的方式值得肯定,能精准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特征,并尝试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议论文的结构进行输出。彭老师的课还有一个突出亮点,即能够引导学生为文本补充 supporting details,体现了对高阶思维的关注。
(四)物理 生活联结,思维在实验探究中深化
《功率》:情境融合,AI助力思维可视化
广东华侨中学物理吴奕璇老师授课《功率》。吴老师运用了丰富的生活情境,将知识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引体向上结合起来,渗透物理量——功率的测量;在知识讲解时,抛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很好的与学生互动;知识讲授过程衔接自然流畅,巧妙借助AI模拟,引导学生区分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区别,助力学生理解重难点,有效实施思维共生课堂。吴奕璇老师在《功率》思维共生课堂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全面且有针对性。课堂实施流程丰富多样。情境导入环节播放起重机吊装集装箱与新能源汽车加速的对比视频并提出矛盾问题。问题链驱动探究采用阶梯式问题设计,涵盖基础层、进阶层和挑战层,实验与论证环节进行分层实验任务。思维共生策略设置了辩论环节和跨学科整合内容。
专家点评
广州市第六中学物理科组长王丽珍老师:吴老师的课情境素材丰富,与课堂紧密联系,问题设计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入环节能与学生共鸣,设计引体向上功率测量实验,可分层设计问题;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巧用例4环节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如引导学生阐述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明确结论、依据及信息获取方式;教学内容衔接自然,重难点突出,很好的完成了本节内容;教学技术应用熟练,很好的将AI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突破物理学知识难点,输出HTML格式,操作简便,后续可向其他老师展示。
《重力势能》:情境融合,AI助力思维可视化
广东华侨中学物理柴岳老师授课《重力势能》。 柴老师创设以举哑的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走进真实情境,将重力势能概念通过任务拆解的方式化简,用问题串进行引导,充分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构建重力势能完备的知识体系。课堂围绕“问题引导一实验探究一互动生成一迁移应用”展开,设置多个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采用多维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推导理论,在教学中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共生”的转变,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协同发展。
专家点评
广州市第六中学物理科组长王丽珍老师:本节课重视物理建模过程,核心任务和子任务突出,目标明确。在任务拆解时,部分内容可以优化,如先聚焦重力做功情况研究。在重力势能相对性难点突破上,可增加体验环节。柴老师以哑铃为核心情境,“累”的主观感受与教学内容联系通过引导建立,如用物理量衡量“累”;情境设计巧妙,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知识过渡自然,重难点的突出。建议优化从重力做功过渡到重力势能的逻辑,突破重力势能相对性难点时,可借助哑铃松手的感受,形象化能量概念。
《浮力》:跨学科整合,思维在多维关联中生长
广东华侨中学教育集团校花都区花山华侨初级中学王秀红老师授课《浮力》。王老师在课堂中注重物理概念与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通过认知冲突、多维度关联和动态生成等策略,促进知识与思维的互动。将培养学生思维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入、实验探究、应用拓展、评价等。此外,王老师融入跨学科内容,比如地理中的死海现象,通过直观的现象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培养学生思维,采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索,学生组内、组间进行分享讲解,实现彼此间思维的碰撞,思维的融合共生。
专家点评
广州市物理骨干教师何伟坚: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通过丰富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浮力概念,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自主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过程流畅、课堂氛围活跃而有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充分,教学效果达成度高。
(五)化学 结构引领,思维在微观探析中进阶
《探秘 “苯酚” 的共轭之变》:AI 赋能,思维在跨学科议题中拓展
广东华侨中学化学科罗序绵老师授课《探秘“苯酚”的共轭之变-从结构探析到社会责任》。罗序绵老师以“结构预测—实验探究—社会责任” 为主线,通过平板答题、分子模型搭建等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建立“结构—性质—应用” 的思维链条。
专家点评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何庆辉:罗老师的课充分运用了AI数字人复活苯酚发展史人物对话,使课堂更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探究动力;通过精心设置关键问题链,引导学生始终紧扣苯酚微观结构去建立苯酚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关联,有效促进了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发展;通过分析结构-预测性质-实验探究-证据推理-得出结论,有效发展了学生实验探究素养;给予学生充分的个人思考与讨论时间,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有关苯酚的社会议题,引发学生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理念。通过平板答题实时精准诊断、分子模型在线搭建、DeepSeek对社会议题的观点解读等AI手段赋能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乙烯的性质》:实验探究,建构 “结构决定性质” 思维
广东华侨中学冯潇潇老师授课《乙烯的性质》,基于“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以不饱和烃的代表物乙烯为例,依托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从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的视角探析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深化对有机反应原理的理解。
专家点评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何庆辉:冯老师这节课构建复杂问题情境,设计有效问题链,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思维外显的机会,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思维过程,助力学生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亲自实验替代视频演示,并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丰富课程资源,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学生投入度,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有机化学的一般授课思路可以参照下述模式进行,学生根据分子式自主搭建球棍模型,书写有机物的结构式,聚焦官能团,预测有机物参与反应时的成断键情况,设计实验验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总结反应特点与规律,将结论进行迁移应用。
(六)生物 学科融合,思维在逻辑推演中升级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模型构建,破译遗传密码逻辑
广东华侨中学沈梓芸老师授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一课时)-转录》。沈老师从生活案例到分子机制以“辣椒素受体基因”导入,追问“DNA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引发对RNA信使功能的探究;对比DNA/RNA化学结构差异(如核糖/脱氧核糖、单双链),构建转录模型;通过模型模拟转录过程,深入理解转录的条件、方向、特点等。
广东华侨中学刘杰霓老师授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二课时)-翻译》。刘老师通过数学推理、实验模拟与动态演示,解析翻译过程的分子机制;通过模型构建和动态演示,解析核糖体移动、tRNA反密码子与mRNA密码子的配对过程,结合“中心法则”情境题提升学生信息转化能力。
专家点评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生物学教研员卢镇岳:两位老师重视学科基础能力培养,“名词性概念”的化学本质的深度渗透。课堂中,学生若缺乏对化学分子结构(如DNA、RNA、蛋白质)的底层理解,难以应对新情境题目,而未选化学的学生在遗传题(如离子跨膜运输、酶活性分析)中易陷入“文字表面理解”。刘老师和沈老师注重跨学科融合教学,较好达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利用“腾讯元宝”“Kimi”等工具快速检索学术论文(如“RNA剪切机制”前沿研究),生成教学素材;通过“豆包”拍摄课堂板书,自动生成知识图谱与错题解析。上传DNA转录动画视频至“密塔”AI平台,生成中英双语讲解稿,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卢老师为侨中“思维共生课堂”提供了清晰路径:立足学科根基,善用技术工具,关注真实问题。一是深挖学科本质。从DNA的磷酸二酯键到RNA的核糖羟基,从密码子的化学特性到蛋白质的折叠规律,只有教师自身理解透彻,才能引导学生穿透概念表象,建立底层逻辑;二是理性拥抱技术。AI工具能快速生成教学素材、辅助学情分析,但课堂的核心仍是学生的思维发展。用好技术而不依赖技术,让AI成为课堂的“脚手架”,而非“替代品”三是打破学科壁垒。生物学与化学、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趋势,教师需主动学习跨学科知识,将mRNA疫苗研发、基因编辑伦理等真实议题引入课堂,让知识“活”起来。
(七)历史 时空建构,在经纬交织中培育历史思维
广东华侨中学历史科康智豪老师授课《早期国家》。康老师以精准的教材考情分析为基,通过“讲练结合+时空定位”双轨设计,引导学生在朝代更迭的时间轴与文明演进的空间坐标中构建历史认知。课堂以学生自主梳理为核心,教师通过提问互动、史料辨析等环节激活思维,让学生在“自主生成—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循环中深化对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的理解。
广东华侨中学教育集团校花都区花山华侨初级中学汤颖欣老师授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汤老师用“他的笑-他的手-他的梦”完成了对本课的建构,“他的笑”是外交突破的历史定格,“他的手”是合作共赢的现实握手,“他的梦”则是面向未来的精神传承,不同的主题配合了不同的学生活动。通过分析多种类型史料,引导学生形成问题分析思维,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设计代际对话环节,切实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复现到价值认同的一种跨越。
专家点评
历史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仁经老师:康老师复习课对教材和考情分析到位精准,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非常注重讲练结合,复习的效果较好。
专家点评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历史科科长宋义昌老师:康老师的复习课非常突出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生成,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上循循善诱的语言风格,在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方面效果良好。汤老师注重知识、能力的落实,注重史论结合,尤其是注重训练学生从史料阅读中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除评课以外,宋义昌老师还给科组老师作了一场在“三新”背景下如果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的指导讲座,宋老师认为在教学当中应当设法做到必备知识的体系化、关键能力素养话、教材处理主题化以及教学过程的生成化。
(八)政治 价值引领,以结构化思维促发展
《建设法治中国 专题复习》:时政浸润・法治思辨
广东华侨中学黄小娟老师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纲,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案例,打造“时政热点赋能法治教育”的思维共生课堂。课程以“时政热点播报”导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结合真题演练,组织小组时政分析。引导学生从立法、执法、守法多维度探究法治实践路径。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性,融合思辨表达、合作探究、迁移创新等多维能力培养,强化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专家点评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思政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张云平:黄老师的课时政资源深度整合:以热点播报激活课堂,思维导图构建强化系统性认知,真题演练紧贴中考命题趋势,形成“输入-内化-输出”完整链条;高阶思维靶向培养:通过时政分析,引导学生从“法律文本解读”进阶至“社会问题解决”,凸显法治思维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既夯实基础知识,又凸显素养导向,助力学生“知时政、懂法治、会担当”。
《公正司法》:情境重构・沉浸式学习
广东华侨中学杨斌老师授课《公正司法》,基于新结构教学评框架及高阶思维共生课堂理念,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引导学生在沉浸式课堂中理解“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法治内涵,实现从法律认知到法治信仰的素养进阶。
专家点评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思政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张云平:本节课体现三点,第一,素养导向的目标立体化。通过模拟“余华英拐卖儿童”庭审活动,学生深入剖析“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涵养法治意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第二,任务驱动的活动序列化。以模拟法庭审判为核心,设计思维含量高、育人价值大的学习进阶活动,凸显体验式学习对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第三,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将评价贯穿教学全程,形成情境—任务—活动—评价闭环。通过多元评价与即时反馈,促进师生、生生间思维互动与知识共建。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生活情境・逻辑解码
广东华侨中学王星老师授课《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学生通过简洁的日常对话形式,探讨“研学地点”“‘好与’‘不好’”“‘去’与‘不去’”的对话内容,挖掘其中的逻辑错误,相互质疑、相互探讨,不断促进学生元认知知识的发展,师生思维共生,从而使学生理解并辨别出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学会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避免在日常中出现逻辑错误。
专家点评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思政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张云平:王老师的课选取的情境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内容,通俗易懂,代入感强,让学生有话可说;注重师生互评,生生互评,通过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对元认知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不断思考问题,层层生成知识,通过结构化的形式聚焦核心知识、知识呈现清晰、明了、简洁。
(八)地理 情境探究,思维在尺度分析中拓展
广东华侨中学范雪宁老师授课《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毛乌素沙地为例》,设置毛乌素沙地的情境,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认识到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提出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专家点评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地理教研员乐淮辉:范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围绕“生态脆弱区”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教学,运用各种类型的地图进行毛乌素沙地的地理尺度定位,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说明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比较到位,最后的总结升华做的很不错。在角色扮演部分,通过政府、生态学家、企业、农民牧民的视角开展综合治理措施的讨论,建议也可以采用社会调查的形式丰富内容,或者针对不同区域分区提出措施。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再进行深入探讨,讲清楚脆弱的机制。
二、特色选修课程 思维在跨界实践中突破
(一)生物联赛课程:实验改进,培养创新思维
广东华侨中学生物教师杨绍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后)授课《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杨老师通过改进课本实验,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探究中团结协作运用所学知识,构建新知识。
(二)化学联赛课程:以项目式学习提升逻辑思维
广东华侨中学化学教师马艳霞(分析化学博士)授课《乙炔制备及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马老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实验的产物乙炔出发,认知有机碳链延长、成环的机理,并通过对抗生素药物恩诺沙星合成路径的设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提升学生思维与逻辑。
(三)物理联赛培养课程:培养情境构建物理模型能力
广东华侨中学物理老师何苗嫚授课《伽利略速度变换关系》。以刻舟求剑的故事为引入情境,精心设计了系列真实情境,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设计和探究过程中的师生充分、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又实现了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课堂最后以互动游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反馈效率,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
(四)空天社团课程:跨学科设计培养批判性思维
广东华侨中学中学通用技术科长吴德芬老师授课《标准化制造的方法在航空飞行器中的应用——纸折飞机》。吴老师在探讨设计规律、统一设计方案以及成本控制等问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即使观点不完全正确,通过项目小组的讨论和交流来完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人工智能研发课程:学长引领,在思维共振中点燃创意星火
广东华侨中学人工智能项目组黄振南老师以“学长引领 + 项目实战”模式开展《人工智能项目研发成果交流》课程,通过展示历届学生优秀 AI 作品、分享研发思维路径、组织跨年级创意工坊,构建“经验传递—思维激发—实践创新”的共生课堂生态,让学生在学长的示范引领中激活创意思维,感受 AI 技术的创新魅力。
(六)指尖上的阅读:在文化浸润中培育 “知行合一”创新人才
广东华侨中学郑美倩、曾君君老师在图书馆授课《舌尖上的阅读——趣探月饼:历史与制作的奇妙之旅》。课堂中,郑老师和曾老师以中秋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梳理月饼历史脉络。课程创新融入"知行合一"实践:教师示范冰皮月饼制作,学生通过观摩、提问、动手体验,将典籍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通过"知识输入-思维互动-实践输出"的多维联动,既彰显图书馆"以书启智"的特色,又培育了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馆教融合的特色典范课程。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科技画设计》《足球》《跳绳》等系列特色选修课,以多元实践激活学生多元智能。
三、为思维而教 思维共生课堂
在思维共生课堂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陈坪副院长为广东华侨中学高中校区全体教师、部分学生家长做了《遵循学习之道,聚力思维之效一一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型课堂的思考》讲座,他从核心素养时代的教育价值追求作为背景,以智能时代何以为师为切入点,阐述了学习与知识重构的关系,提出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新生态。
启示思维共生课堂的未来路径
本次活动,广东华侨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成员校教师同台执教,校外专家与校内名师一起点评,学生学习与成果共享,全部课程开放,部分家长进入课堂,共同参与。
活动彰显了广东华侨中学在思维型教学中的探索成效:各学科以问题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情境激趣—思维碰撞—合作共生—迁移应用”的课堂模型。专家建议未来教学需进一步深化三点共识:第一,立足学科本质:深挖核心概念的内涵(如生物分子结构、化学反应机理);第二,善用技术赋能:以 AI 工具为 “脚手架”,辅助学情分析与资源生成,但不替代学生的深度思考;第三,强化跨界融合:将前沿科技、社会议题引入课堂,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育是思维与思维的对话
是心灵与心灵的共鸣
广东华侨中学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
持续深耕思维共生课堂
让思维之花在教与学的
共生共长中绚烂绽放
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羊城派【视频】思维共生课堂长啥样?广东华侨中学师生这样说——
扫码查看报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