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29日,第40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清华附中湾区学校盛大举行。广东华侨中学的五位学生——孔子文、毕丹(均为2024年广东省英才计划学生)、蓝皓贤以及杨峻铭(2024年广州市英才计划学生)和钟政霖,他们所研究的两项人工智能项目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未来科技之星”专项奖,并各自获得奖金5000元。此奖项为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重量级荣誉,全市仅设10个名额,而广东华侨中学独占两席,充分彰显了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能力。
“未来科技之星”专项奖颁奖现场

中国科学院徐涛院士和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柳女士与“未来科技之星”获得者合影

广东华侨中学校内指导老师与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合影
不仅如此,这两个项目还凭借出色的表现,一举夺得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并成功晋升省赛!


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颁奖现场
英才计划侨中创新人才培养的亮丽窗口
“英才计划”是一项面向中学生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同年,广州市也开启了中学生“英才计划”试点工作。11年来,已向各大高校输送了一批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2024年,广东华侨中学表现突出,共有3名学生入选广东省“英才计划”,10名学生入选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入选总人数在广州市示范性高中中名列前茅。

入选2024年广东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和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13名高中学生
针对“英才计划”学生,学校实行“学校——教导处——级组——班主任——项目导师”校内五级跟踪指导,并聘请了来自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前沿技术的引领。通过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辅导制度,侨中学生不仅有机会参与高校层次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的实验室上课,孵化并推进相关课题和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双导师制培养,侨中2024年的“英才计划”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级比赛中共获得了28项奖项。“英才计划”成为了观察侨中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侨中长期以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2024年侨中“英才计划”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级比赛中获奖统计


广东省英才计划学生高二港澳班陈政潼同学与武向平院士合影

广州市英才计划高二级戴凯霖同学(右3)在暨南大学口腔医学院与导师合影

广州市英才计划高二级黄凯熙同学(左3)与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振强教授合影

高二(8)港澳班甄佩澜进入中国科学院能源所实验室开展研究

高二(11)港澳班孔子文进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习
在2024年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们团队获得一等奖并取得未来科创之星的荣誉,在这其中离不开我们校外校内双导师制的指导。首先,校外导师以丰富的实战经验与专业指导,教会我们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何在项目中展现出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在科创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自信。其次,校内导师也功不可没,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细致的指导,更在项目孵化的过程中提供了加速的动力,帮助我们改进项目,使其更加完善与专业。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的项目得以快速成长,最终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同时也非常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使我们的科创路途更有力量。

高二(8)港澳班毕丹进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实验室开展研究
英才计划一年培养圆满结束,2023年入选,到如今2025年培养期结束,在中山大学化学院张利教授的带领下完成了金属有机框架作为催化剂材料的现状讨论及基于金属-卟啉配合物的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初入化院的敬畏和在实验室的手忙脚乱,到走时的熟悉与陌生交织,从H-NMR谱图解析,刚学化学位移,去屏蔽作用,计算十分懵懂的小白到能根据积分曲线确定各组峰的相应质子数,根据化学位移推测各组质子的类型,根据耦合裂分情况确定各组质子间的相互关系,到最后能综合分析,确定结构,主动尝试计算n=yBo/2p和摩尔吸光系数还有产率并且计算正确,甚至将所学知识能运用到学校的科技节出题中,最后陆陆续续花了四十多个小时完成课题报告和写出来人生中第一篇知网查重率0%的金属催化剂论文。
感谢侨中学校领导、级组还有校内导师给我们创设了很好的平台。为了参加本次创新大赛,庄老师、马老师和周老师带领我们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人工智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统计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完成论文与展板。比赛前夕,老师们还监督指导我们练习一次又一次的答辩,为我们增加经验值,加油打气。在比赛过程中,面对评委们的问题,我们三人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应对能力,同时虚心接受指导,进行研究的改进与迭代,很荣幸能获得未来科技之星专项奖与一等奖,成功打入省赛,希望能在省赛取得更好的成绩!

孔子文和毕丹开展创新大赛项目研究

高二(3)班杨峻铭参加英才计划项目答辩会
本次比赛中,我们之所以能高质量地完成框架的构建与功能的开发,除了队员们不懈的付出,更得益于我校“双导师”制的实行。近半年的开发中,校外导师使我在人工智能上的能力有了极大的突破,让我对程序有了新的理解,而校内导师则为我们提供了“一路绿灯”的保驾护航,加速项目的孵化与落地,最终才能有高质量的呈现效果。

杨峻铭开展创新大赛项目数据研究

高二(8)班曾林琳在暨南大学实验室开展研究
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场探寻自我、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12日的英才计划训练营中,我不仅学得了知识,并且尝试了将知识付之于实践。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和自我成长的旅程。我收获颇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书本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却难以有真正的实践。幸运的是,这次英才计划给予了我们机会。我们走进实验室,见到了各式各样的仪器;亲手操作,见证了化学反应的奇妙瞬间。从生物材料到制氢、储氢材料,从材料的腐蚀、防护到材料的分析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我们学原理,见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显微镜观察到XRD分析,从电解水到磁控溅射,我们合理规范地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探索末知的乐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