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至27日,广东华侨中学开启第一周的新教师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教学常规、课堂理念、教学实践、学校制度、学科教研及教师专业成长等多个方面,为新教师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指导。
一、教学常规培训
6月24日上午,麦剑文副校长和教导处钟菁副主任进行了教学常规培训。麦剑文副校长介绍了侨中“一校、两区、两员”的办学格局,以及高中“三驾马车”(港澳子弟班、普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培养模式,强调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健康、全面、终身的发展。麦校特别提醒新教师要紧握“三件宝”—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和课标解读,详细讲解了教学基本要求,从课前教案的精心设计(包括学期规划、先听课后上课的借鉴方法),到课中环节的完整落实(如情境创设、案例点拨),再到课后反思的持续改进,让新教师们意识到教学是一门需要严谨与艺术并重的学问。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麦剑文副校长提出“一年入门、三年脱新、五年骨干、十年名师”的成长路径,并强调终身阅读的重要性,推荐了《教育漫谈》《班主任工作漫谈》《爱弥儿》等经典读物。
教导处钟菁副主任的培训则聚焦教学实操细节,为新教师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她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要求新教师提前储备两节课以上的教学设计,确保课堂连贯性。针对作业管理,明确各科作业量标准,坚持“全收全改”原则。此外,她还分享了学生管理的实用技巧,新教师们都觉得获益良多。
2、思维共生课堂解读及课堂教学观摩
6月24日下午,武四海副校长为新教师进行思维共生课堂的解读,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为切入点,点明“立德树人”是核心使命,并强调当前命题三大关键准则: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紧接着武校讲解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四点:以学生为主体,素养为导向,紧紧围绕学科本质设计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教学环境和评价方式;重视过程评价,高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如何表现思维共生课堂?新教师们开展了思维共生课堂的教学观摩。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范雪宁老师以地理学科为例,对地理思维共生导学案以及授课思路进行讲解。化学正高级教师吴满生的线上课堂,从问题链驱动到创新思维应用,为新教师们展现高阶思维培育的“实战样本”。最后,教导处庄小云副主任讲解了对思维可视化的理解,指出提问、倾听、文档记录是思维可视化的方法,可以实现师生思维的“同频共振”。从理念到实践,从观摩到共创,本次培训将为侨中课堂变革注入强劲动能。
三、教学跟岗
6月25日上午,开展教学跟岗活动。黄微崴老师在高二6班呈现了一节精彩的阅读新授课,课文围绕“探索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展开。读前活动里,黄老师借标题设问引入文章主题,请几位同学提炼各段主题思想,顺势梳理出文章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语篇分析,明确其为遵循“问题—解决”模式的说明文。读中环节,黄老师让同学们动手填写文中“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并剖析结果。读后阶段,黄老师分享个人职业规划历程,启发学生尽早规划未来。
恰逢期末复习周,林晓莹老师为高一3班带来一节高效的练习讲评课。课堂节奏紧凑有序,老师精准捕捉并及时化解学生问题。正式开讲前,林老师带领学生诵读整理好的必备句子并随机抽查背诵,学生完成度极高,紧接着让学生快速完成词汇卷。本节课聚焦阅读D篇、七选五和完形填空讲评。讲解阅读文段时,林老师尤为重视语篇分析,引领学生剖析体裁、提炼核心观点和梳理文章架构;讲评七选五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符号标记逻辑连词、代词及关键信息,提升学生答题准确率。本堂课的观摩让新教师们切实体会到期末复习课的紧凑节奏,各环节环环相扣,力求效率最大化。
四、学校制度介绍
6月25日下午,办公室康智豪主任进行了关于学校制度与校史文化的专题培训。培训以“师风师德建设”为切入点,以“校史文化传承”为落脚点,通过文件研读、案例分享与校史回溯,为新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职业启航课。康主任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对于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引导新教师思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紧接着,康主任带领大家细致研读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剖析了师德红线与职业操守,分享了校园中常见的师生互动案例,引发大家对教育公平与责任感的深度思考。
在制度介绍环节,康主任带领新教师系统学习了学校劳动纪律的相关文件,重点解读了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学纪律要求等核心内容,通过对具体规定和实施细则的说明,帮助大家准确把握学校的管理要求。随后,康主任介绍了广东华侨中学校史,从1930年建校的筚路蓝缕到新时代的多元办学格局,从“华侨文化”的独特基因到“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通过珍贵的历史图像和详实的办学数据,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侨中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智慧。
五、教学跟岗
聚焦高效课堂,共探教学智慧。6月26日上午,新教师参加了高二数学跟岗培训活动,深入观摩了资深教师的复习示范课。课堂呈现三大特色:一是注重概念梳理总结,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系统归纳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二是采用“精讲多思”模式,针对典型例题深入剖析,并邀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分享解题思路;三是创新互动形式,通过分层设问引导各层次学生参与讨论,营造活跃的思维碰撞氛围。高效的复习课堂应当兼顾知识梳理与思维训练。资深教师对教学节奏的精准把控、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以及对核心素养的着力培养,为新教师提供了宝贵经验。大家纷纷表示,要将“系统归纳”“以学定教”等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打造既严谨扎实又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六、科组教研活动(文科)
6月26日下午,文科教研活动如期开展。广东华侨中学历史科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开展了以“2025年联考试题分析”与“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与反思”为主题的教研,旨在深入剖析教学现状,探索更高效的教学策略,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在活动中,郭晓星老师凭借丰富的联考阅卷经验,对2025年联考试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他指出,今年的联考试题在保持对基础知识考察重点的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难度恰好处在学业水平考与普通高考之间。材料题与问答题难度较大,涉及诸多冷门考点,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郭老师结合学情,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备考策略:一是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拓展,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二是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历史思维的培养;三是密切关注时事热点,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拓宽学生视野;四是多本教材相互补充,丰富教学资源;五是注重答题角度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杨卫华老师则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新要求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高考对历史学科的新导向,即高考正引导学生从单纯的“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杨老师从必备知识、能力与素养立意等角度明确了当前历史学科高三复习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并以《“大一统”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为例,生动阐述了“主旨引领”“线顺面明”“教材与学术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他指出,教师应明确教学主旨,使教学内容有清晰的主线和明确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将教材内容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本次教研活动为历史科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七、教师专业成长进阶之路
6月27日上午,地理科组林青老师和语文科组蔡森老师为新入职的教师开展“教师专业成长进阶之路”讲座。林青老师回忆了自己和侨中结缘的30年,她说这三十年对侨中“渐渐填满真感情”,自己是平凡的,又是孜孜不倦,乐在其中的。林老师邀请大家分享自己与学科结缘的故事,提出“选择是否正确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选择变正确”。林老师介绍了在开学第一课,需要利用学科特点吸引学生,介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具体的学习要求。此外,林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在备课和上课中的宝贵经验,如备课要定纲要,思细节,巧过渡,常反思,上课要收放得当,节奏合理。
蔡森老师则提到新教师要有温度、高度、广度和深度,要以仁爱温度明心育人,站在学科的高度根植课堂,用共享广度示范引领,以学养深度成人达己,成为一位有智慧的教师。
通过讲座培训,新老师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也会朝着成为一位有智慧的教师而努力。
八、科组教研活动(理科)
6月27日下午,理科教研活动如期开展。化学科组举行高考试题研究与高三复习备考策略专题教研活动,由高二备长罗序绵老师主讲。罗老师立足高考命题趋势,结合试题评析指出化学命题注重传统文化、科技前沿与生活情境融合,强化核心素养考查。他系统提出备考策略:分四阶段规划复习节奏(基础梳理→能力提升→专题突破→模拟冲刺);强调以教材、课标、真题、年报为四大抓手,深化知识结构化与情境迁移能力训练;针对不同学情班级,提倡分层施策——基础落实与难点突破并行,借助数据分析精准辅导。
本次教研也为新教师打开了一线教学视野:科学备考需紧扣学情诊断,以分层教学和思维外显训练提升实效。
此次培训不仅帮助新教师系统掌握了职业规范,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一次身份认同的升华。新教师既是侨中历史的读者,也是未来篇章的书写者。带着这份荣誉感和使命感,新教师们将传承侨中的教育精神,以师德为炬,以制度为尺,以校史为鉴,在侨中这片教育沃土上努力书写新的育人华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